愛與和平的反思 (1) – 黎汝文牧師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「在充滿紛爭的世界中,敵我分明的對壘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爭端與對抗;真正的勝利或許不是要極力地抗爭,而是以接納與愛去面對敵人。」這番說話聽落不錯,也說得冠冕堂皇,仿似是上帝的聲音!但發出這樣說話的人,多數是站在抽離的位置上,所以能夠說得很偉大、很從容。我並不想評價這句話的對錯,但我想給說這樣話的人知道,這些話特別是對弱勢的受壓者來說,並不是安慰和鼓勵,而是像打擊那些正在受著壓迫的人。「愛與和平」是每一個人所期望的境況;而「關愛與寬恕」更是基督徒生命品德追求的目標,但信徒要小心運用這些名詞,不能以「離地」的口去指責那「落地」的人。

不單基督徒,事實上所有文明人都不願見到抗爭,期望能和平理性地去處理問題。然而「和平理性」並不是「和稀泥」;「非暴力的抗爭與和平理性」原本就是一種抗爭運動的方式:受壓者運用自己的自由權利,以非暴力的方式對抗不公義的事情,與不公義的勢力博弈,以期望不公義的勢力掌控者在壓力下做出自我修正。這樣做,其實就是勇敢地運用自己的自由、權利,透過擺上自己的名聲、時間、金錢、能力,甚至自己不惜犧牲,來對不公義的勢力發出抗議,以求換得群體的自由和權利。自古以來的和平主義倡導者和革命家們,都是如此去推動社會的進步。然而,他們在抗爭期間,大多數都不被看好,並且一定會被抹黒、被誤解、甚至被指為引發社會不安的搗亂份子。例如:國父孫中山、著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曼德拉、稱為印度國父的甘地,甚至於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,他們都是為公義和愛而站出來,但都被當權者打壓,並被指為動亂份子,被關在牢獄甚至遭到殺害。

當有人說要以「愛」為旗,卻對不公義的事情不做任何實質性的回應(尤其是在你能力和在事情上仍有空間可做的時候),這絕對是背離責任和理性的原則,只呼喊「愛」而不理是非,其實是將愛變成大石去阻擋被受壓制者,這絕對不是真愛的行為,而是一種息事寧人的妥協主義,或是一種冷冰冰的旁觀者態度;更令人難以招架的無知,是強調基督徒這名號來加強說服力。求主憐憫!作為真正基督的門徒,應當反思及回應神的呼籲:要你行公義,好憐憫,存謙卑的心,與你的神同行。更要反思是否應當盲目的愛、無指正的寬恕、不理群眾被欺壓的忍耐。若我們這樣行,那豈不是成為支撐不公義勢力的製造者,繼續讓不公義去作出威嚇、壓制和粗暴行為,產生更多無辜無助的良心嗎?

「世人哪!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。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?只要你行公義,好憐憫,存謙卑的心,與你的神同行。」(彌迦書 6:8)